如何走好脚下路,传递好新时代声音?寻访长征路,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
如何走好脚下路,传递好新时代声音?寻访长征路,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
如何走好脚下路,传递好新时代声音?寻访长征路,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谢(xiè)春晖
从钱塘潮奔涌(bēnyǒng)之地起行,向西2500余公里(yúgōnglǐ),海拔约4000米,这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。
雪域高原(gāoyuán),红军曾写就长征之路上最壮丽的史诗。
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,我们该如何践行长征精神?如何走(zǒu)好(hǎo)脚下的路,传递好新时代声音?
5月(yuè)17日至22日,浙江省记协组织省内优秀新闻工作者赴四川(sìchuān)甘孜(gānzī)、阿坝,开展“寻访长征路”——寻迹溯源自强不息弘扬长征精神调研采访活动,重温初心、感悟(gǎnwù)使命,锤炼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。
这一刻,“飞夺泸定桥”具象化(jùxiànghuà)了
站在泸定桥畔,望着滚滚奔流的大渡河,课本中(zhōng)“飞夺泸定桥”的场面,一下子具象化(jùxiànghuà)了。
“22名勇士,要在这样的条件下,爬过泸定桥的铁索,这得多(duō)勇敢啊?”一位参观泸定桥的游客(yóukè)感慨。
如今的泸定桥,已(yǐ)铺设好了桥面,做好了各项安全防护措施(cuòshī)。即便是这样,不少人依旧望而生畏。
寻访(xúnfǎng)泸定桥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吴建勋/摄
5天的行程中,大家探访了甘孜(gānzī)、阿坝多个红军长征的根据地、战斗地,寻访足迹的过程中,也听到了一个个(yígègè)鲜活的长征故事。
“面对敌人、面对艰苦的环境,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(bùwèi)牺牲(xīshēng)的勇气,还要有丰富的战斗经验,面对险境(xiǎnjìng)的谋略。”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庭说。
调研采访中遭遇(zāoyù)大风降雨的记者。谢春晖/摄
在探访阿坝(ābà)红原瓦切红军纪念碑的途中,强风骤雨突如其来。
刮着风,下着雨的高原草地,气温(qìwēn)骤降,雨滴打在脸上又冷又疼。
“这里的天气就是如此多变。看似平整(píngzhěng)的草地,有很多会‘吃人’的沼泽地,如果陷进去,就有可能出不来。”一位(yīwèi)牧民说。
嘉兴(jiāxīng)传媒中心的95后记者潘钰鑫说,在高原经历了低温和缺氧,更加(gèngjiā)懂得长征时的不易,“当时参与(cānyù)长征的红军中,大部分人的年纪就二三十岁。”
在天空之城(chéng),记录行进的中国
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(nányúshàngqīngtiān)。”
从成都到泸定、康定,再到炉霍、马尔康、红原……一路上,遇到了(le)湍急的大渡河,翻过(fānguò)了五月仍飘雪的折多山,也(yě)穿过了一个又一个高山之中的隧道。
大家最大(zuìdà)的感受是,天堑正在变通途。
一位资深记者曾在(zài)20多年前到访过甘孜、阿坝,“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,沿着山里的小道,看似翻过一座山的路程,开车(kāichē)要十几个(shíjǐgè)小时(xiǎoshí)。”他说,这些年,川西的变化很大,路修好,城市也在不断发展。
泸定县城里架在高山之间的(de)大桥。谢春晖/摄
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。”在阿坝州壤塘县的日斯满巴碉房边(fángbiān),藏族同胞(zàngzútóngbāo)向记者们讲述着现在的生活。
长征时(shí),曾有5名受伤的红军(hóngjūn)在日斯满巴碉房养伤,得到当地农牧民的悉心照料。
这份真挚的(de)情感一直延续至今(zhìjīn),面对到访的浙江记者,日斯满巴碉房旁的藏族同胞们讲述了过去(guòqù)的故事,也回答着记者们各种关于如今生活的提问。
与记者(jìzhě)们挥手再见的藏族爷爷。谢春晖/摄
壤塘县城路边开川菜馆的(de)老板说(shuō),这些年,壤塘的变化很大,游客和做生意的人来得不少。“经常能够(nénggòu)看到东部沿海城市(chéngshì)的人来这里。”他指着正在提升改造的壤塘县城主干道说,修这条路的工程队就来自浙江。
记者采访当地居民(jūmín)。谢春晖/摄
践行“四力”,东西部(dōngxībù)媒体对话
5天辗转甘孜、阿坝多个县城,累计行程约(yuē)2000公里。
“有点累。”这是(zhèshì)大家的共同感受。
然而,这样的奔波对于甘孜和(hé)阿坝的新闻(xīnwén)工作者们来说,属于“家常便饭”。
浙江省记协与(yǔ)红原县融媒体中心座谈交流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吴建勋/摄(shè)
在阿坝州红原县(hóngyuánxiàn)(hóngyuánxiàn)融媒体中心(zhōngxīn),有一支以90后(hòu)为主的新闻采编团队,坚守在海拔3500米以上。“我们到一些乡镇采访,往往单趟路程就有100公里,中心只有一辆采访车,采访路上的交通得自己想办法。”红原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90后采访途中搭过牧民的摩托车,也在路边拦过大货车(huòchē)。
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融媒体中心的蔡艳艳表示(biǎoshì),很佩服在高原上坚守新闻一线的同行们,他们是一群“脚(jiǎo)上沾泥,眼中有光”的记者。
交流中,甘孜州传媒中心从新闻采编(cǎibiān)、内容(nèiróng)分发等多个渠道,讲述了高原地区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。
浙江省记协与甘孜州传媒中心(zhōngxīn)进行座谈。湖州市(húzhōushì)新闻传媒中心 吴建勋/摄
“通过(tōngguò)我们的传播矩阵(jǔzhèn),将优秀的文化思想、先进的技术理念,传递给高原上的人们,让大家能与时代同频共振。”甘孜州传媒中心的负责人说(shuō)。
一代人有(yǒu)一代人的长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
“作为新闻(xīnwén)工作者,这一次(yīcì)的(de)‘寻访长征路’调研采访活动,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来时路,也从红军长征历程中找到足够的信心,在当下(dāngxià)的媒体变革中,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。”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腊莎说,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深入基层,融入群众,采编出(chū)更多传递时代脉搏的优秀新闻作品。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谢(xiè)春晖
从钱塘潮奔涌(bēnyǒng)之地起行,向西2500余公里(yúgōnglǐ),海拔约4000米,这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。
雪域高原(gāoyuán),红军曾写就长征之路上最壮丽的史诗。
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,我们该如何践行长征精神?如何走(zǒu)好(hǎo)脚下的路,传递好新时代声音?
5月(yuè)17日至22日,浙江省记协组织省内优秀新闻工作者赴四川(sìchuān)甘孜(gānzī)、阿坝,开展“寻访长征路”——寻迹溯源自强不息弘扬长征精神调研采访活动,重温初心、感悟(gǎnwù)使命,锤炼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。
这一刻,“飞夺泸定桥”具象化(jùxiànghuà)了
站在泸定桥畔,望着滚滚奔流的大渡河,课本中(zhōng)“飞夺泸定桥”的场面,一下子具象化(jùxiànghuà)了。
“22名勇士,要在这样的条件下,爬过泸定桥的铁索,这得多(duō)勇敢啊?”一位参观泸定桥的游客(yóukè)感慨。
如今的泸定桥,已(yǐ)铺设好了桥面,做好了各项安全防护措施(cuòshī)。即便是这样,不少人依旧望而生畏。

寻访(xúnfǎng)泸定桥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吴建勋/摄
5天的行程中,大家探访了甘孜(gānzī)、阿坝多个红军长征的根据地、战斗地,寻访足迹的过程中,也听到了一个个(yígègè)鲜活的长征故事。
“面对敌人、面对艰苦的环境,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(bùwèi)牺牲(xīshēng)的勇气,还要有丰富的战斗经验,面对险境(xiǎnjìng)的谋略。”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庭说。

调研采访中遭遇(zāoyù)大风降雨的记者。谢春晖/摄
在探访阿坝(ābà)红原瓦切红军纪念碑的途中,强风骤雨突如其来。
刮着风,下着雨的高原草地,气温(qìwēn)骤降,雨滴打在脸上又冷又疼。
“这里的天气就是如此多变。看似平整(píngzhěng)的草地,有很多会‘吃人’的沼泽地,如果陷进去,就有可能出不来。”一位(yīwèi)牧民说。
嘉兴(jiāxīng)传媒中心的95后记者潘钰鑫说,在高原经历了低温和缺氧,更加(gèngjiā)懂得长征时的不易,“当时参与(cānyù)长征的红军中,大部分人的年纪就二三十岁。”
在天空之城(chéng),记录行进的中国
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(nányúshàngqīngtiān)。”
从成都到泸定、康定,再到炉霍、马尔康、红原……一路上,遇到了(le)湍急的大渡河,翻过(fānguò)了五月仍飘雪的折多山,也(yě)穿过了一个又一个高山之中的隧道。
大家最大(zuìdà)的感受是,天堑正在变通途。
一位资深记者曾在(zài)20多年前到访过甘孜、阿坝,“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,沿着山里的小道,看似翻过一座山的路程,开车(kāichē)要十几个(shíjǐgè)小时(xiǎoshí)。”他说,这些年,川西的变化很大,路修好,城市也在不断发展。

泸定县城里架在高山之间的(de)大桥。谢春晖/摄
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。”在阿坝州壤塘县的日斯满巴碉房边(fángbiān),藏族同胞(zàngzútóngbāo)向记者们讲述着现在的生活。
长征时(shí),曾有5名受伤的红军(hóngjūn)在日斯满巴碉房养伤,得到当地农牧民的悉心照料。
这份真挚的(de)情感一直延续至今(zhìjīn),面对到访的浙江记者,日斯满巴碉房旁的藏族同胞们讲述了过去(guòqù)的故事,也回答着记者们各种关于如今生活的提问。

与记者(jìzhě)们挥手再见的藏族爷爷。谢春晖/摄
壤塘县城路边开川菜馆的(de)老板说(shuō),这些年,壤塘的变化很大,游客和做生意的人来得不少。“经常能够(nénggòu)看到东部沿海城市(chéngshì)的人来这里。”他指着正在提升改造的壤塘县城主干道说,修这条路的工程队就来自浙江。

记者采访当地居民(jūmín)。谢春晖/摄
践行“四力”,东西部(dōngxībù)媒体对话
5天辗转甘孜、阿坝多个县城,累计行程约(yuē)2000公里。
“有点累。”这是(zhèshì)大家的共同感受。
然而,这样的奔波对于甘孜和(hé)阿坝的新闻(xīnwén)工作者们来说,属于“家常便饭”。

浙江省记协与(yǔ)红原县融媒体中心座谈交流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吴建勋/摄(shè)
在阿坝州红原县(hóngyuánxiàn)(hóngyuánxiàn)融媒体中心(zhōngxīn),有一支以90后(hòu)为主的新闻采编团队,坚守在海拔3500米以上。“我们到一些乡镇采访,往往单趟路程就有100公里,中心只有一辆采访车,采访路上的交通得自己想办法。”红原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90后采访途中搭过牧民的摩托车,也在路边拦过大货车(huòchē)。
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融媒体中心的蔡艳艳表示(biǎoshì),很佩服在高原上坚守新闻一线的同行们,他们是一群“脚(jiǎo)上沾泥,眼中有光”的记者。
交流中,甘孜州传媒中心从新闻采编(cǎibiān)、内容(nèiróng)分发等多个渠道,讲述了高原地区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。

浙江省记协与甘孜州传媒中心(zhōngxīn)进行座谈。湖州市(húzhōushì)新闻传媒中心 吴建勋/摄
“通过(tōngguò)我们的传播矩阵(jǔzhèn),将优秀的文化思想、先进的技术理念,传递给高原上的人们,让大家能与时代同频共振。”甘孜州传媒中心的负责人说(shuō)。
一代人有(yǒu)一代人的长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
“作为新闻(xīnwén)工作者,这一次(yīcì)的(de)‘寻访长征路’调研采访活动,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来时路,也从红军长征历程中找到足够的信心,在当下(dāngxià)的媒体变革中,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。”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腊莎说,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深入基层,融入群众,采编出(chū)更多传递时代脉搏的优秀新闻作品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